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新型政商关系构建面临哪些“绊脚石”

新型政商关系构建面临哪些“绊脚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新型政商关系构建面临哪些“绊脚石”

公私难分、亲疏难分、清浊难分的现实问题。政商关系难以真正“亲”“清”的现实困境困境一:公私难分。如山西落马常委聂春玉主政吕梁八年,被指培养出一批巨富煤老板。若说聂春玉纯属为私谋利,恐有失公允。客观上讲,聂春玉凭借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吕梁市当年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资源价格优势,使该市的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经济增速在全省几度排名第一。若说聂春玉大公无私,当然也不是事实,事实是他在为企业谋利过程中也丰肥了自己。若将他与企业间互动的公私动机一一分辨清楚,大约也不大可能——许多事情在利公的同时也利己,透过客观现象并不能完全看清其目的和动机,个中关系太复杂,隐蔽性太强。许多案例正是这样:公中挟私,私中有公;终点是私,起点是公;因私而起,外幌为公。困境二:亲疏难论。官员与商人关系的亲疏,之所以难以界定、不好论说,是由于表面现象与问题实质的分离造成的。官员三天两头往企业跑的,并不一定是真正关心企业的发展,也有可能是通过“找茬儿”掣肘企业发展,意在谋取不当利益;官员为某个企业的发展大开绿灯,甚至是无原则的支持,背后虽说有利益输送,但却不一定可称之为对其“亲”,因为这位官员很可能一年到头从没到过该企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看起来或说起来“亲”的,其关系很可能较“疏”;看起来或说起来“疏”的,关系往往可能较“亲”。“亲”和“疏”的背后,很可能掩藏了隐秘于众的不轨动机。如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关心企业成长、支持企业合法发展为名,行百般刁难之实。又如在煤炭行情一路走高的情势下,有的官员以企业自主发展、政府不予干涉为名,从不到某企业调研,暗地里却收受该企业干股,无处不予“照顾”。这样的以“亲”为“疏”或以“疏”为“亲”,往往使法纪规定陷于无奈境地。困境三:清浊难辨。无论其貌似“亲”“疏”,实质上都可能不“清”。对于真正的“清”,则由于难以证实而较少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比如有官员称其与企业无任何利益瓜葛,若其说为假倒还罢了,已然的事实总可以证明;若其说属实可该如何证明?很难佐证。十八大以来,一些官员迫于反腐压力,向组织交待了与企业间存在的不正当利益问题,上缴了一些企业贿送的钱款,表示与某企业的关系已然很“清”,实际情况是这些交待的问题和上缴的钱款可能是“冰山一角”,该类官员的此种做法连“断腕求生”都谈不上,充其量叫“壁虎断尾——日后仍可重生再长”。虽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清浊往往因现象与本质的根本差异而在多数情况下不易辨别。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当前企业流行一个形容政府官员的“三不”顺口溜:“不吃饭,不收礼,不办事。”“不吃饭,不收礼”好理解,也非常对。第三个“不”,对于企业来说,好好的一个项目因政府的消极不作为,最后可能拖没了,而他们可以不承担半点责任。这是当下特别需要警惕的现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