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田长政详细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黑田长政(1568年12月21日—1622年8月29日是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将,福冈藩第一代藩主。父亲是黑田孝高(官兵卫),母亲是节桥伊定之女,正室是蜂须贺正胜之女。幼名为松寿,通称吉兵卫。 1568年:于播磨国姬路城出生。 1577年:成为了织田信长的人质。 1578年:荒木村重叛乱,父亲官兵卫被补,信长误以为是官兵卫投靠荒村,本来打算处死,后来竹中半兵卫游说才解困。之后成为秀吉征伐中国地方的一员,更以信长的“长”字改名为长政。 1583年:参加贱岳之战,胜后获得了河内450石。 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期战,于大阪城担当留守职务。其后领地增加2000石。 1587年:丰臣秀吉完成九州征伐后,父子其获丰前国中津12万石。 1589年:正式继任家督,并担任甲裴守官职。 1592年-1598年:参加芍朝鲜的攻略。 1600年:关原之战期间,加入了东军,负责对小早川秀秋的内应。对与敌方主要人物石田三成交战,战后被加封于筑前国52万8千石。 1601年:福冈城筑城完毕。 1603年:担任从四位下筑前守。 1614年:大阪冬之阵,于江户城担任留守职务。 1615年:大阪夏之阵出阵,徙属于德川秀忠。 1623年:于福冈城病死。 法名:兴云院殿古心道卜大居士。墓所:福冈市博多区千代の横岳山崇福寺。京都市北区龙宝山大徳寺搭头寺院龙光院。东京都涉谷区广尾瑞泉山祥云寺。 参与【壬辰战争】部分 _____________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转自81.china.com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战役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碧蹄馆遭遇战历来史学界就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如松是冒进,而且此战是失利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极大的误解,冒进被围的是不听李如松命令的祖承训和查大受。他们率部去侦察敌情,李如松并未要他们前进的太深,祖承训不听查大受劝告,一直深入到汉城附近三十里的地方,被日本军包围。如果李如松不是凭着统帅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勇气去迎救的话,这3000辽东骑兵肯定会被日军消灭。那么今天我们看这段历史,肯定就会有人大骂李如松是饭桶,明军是饭桶了。 李如松率轻骑纵横驰骋,不仅救出了祖承训和查大受等人,而且还大量杀伤了日军,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手下相当于明军游击、把总的将领被杀了十几人,而明军战将只死了一个游击李有异,这样精彩的战役我们怎么能说是失利的呢?而且此战过后,日军坐拥五万大军不敢出城和三万明军决战,这本身就说明了碧蹄一战已经杀破了日军的胆气,使的他们不敢出战。 日军2000人的先头部队全是步兵,后面上来的大部队也以步兵为主,日军本来骑兵就很少,更缺乏同大批骑兵集团作战的经验。另外就是日本一向缺少铁器,当时日军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制的各类盔甲为主要防身装备,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铁制的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轻装步兵(足轻)还是竹制盔甲甚至没有盔甲(很好笑啊)。 日军最普遍的装备是武士刀和长柄大刀,但质量参差不齐,明军装备的单兵武器大刀质量上平均水平也大大超过日军,(不否认日军一些武士刀的质量是非常高的,但数量太少)加上骑兵的冲击力,所以在大明军的辽东铁骑兵面前日军无论是在装备上和单兵格斗上都远远不是对手,呵呵!更何况这几千明军骑兵可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辽东精锐士兵。 说到这里,我再多谈谈关于明军骑兵的一些情况。明朝初期为了与蒙古作战,就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多次亲自率军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邱福阵亡全军覆没。明朝廷立即重新动员全国,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重新建立起三十万骑兵,可见当时明朝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 转折发生在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朝廷直接掌握的北京及附近禁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此明军骑兵力量逐步倒退,加上大力发展火器部队,骑兵在军队编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到了明朝后期已不到十之一二,但这很少的骑兵力量都是明军中的精锐,主要驻防在北京附近和辽东,陕甘,宣府,大同等地,而且当时这些地方的马匹供应能够保障。比如:万历二年宣府山西大同交易马匹合计两万七千匹以上,上等蒙古马八两多银子,中等七两余,下等六两余。 补充一点,战国时代的日军兵种就是以步兵为主,主力步兵是双手持长刀的武士和长柄大刀的普通士兵,其他诸如骑兵和火枪兵少之又少,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步兵火统(3眼枪只配备明军骑兵),但日军也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根本不可能谈什么协同作战,这在战术上就和明军差了一大截,虽然日军十分勇猛,但在实战中是非常吃亏的。最后奇怪的就是日军在此战中竟然没有一人统一指挥??? 战役后续:碧蹄馆遭遇战后李如松不再轻易冒进,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日军在王京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的重兵集团,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跟随李如松的明军只有3万多人了,加上高??本就是贮有朝鲜数十年的粮食的朝鲜国仓,日军占领后,龙山粮仓成??,李??作战计划,效法官渡京战役】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5000人(解生2000人,杨登山3000人)朝鲜军:3000人 主帅:解生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日军:第3军1万4千人 主帅:黑田长政 副将:伊达政宗、后藤基次、林道利等 战役结果:明军朝鲜军获胜,击毙日军近6000余人,明军朝鲜军伤亡2500余人。 战役分析:9月7日,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3军主力在解生率部赶到稷山和舒川的第二天也赶到了,日军分两路进攻稷山和舒川,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拉锯攻防战,正当双方都精疲力尽之时,杨登山率领的3000援军也赶到了稷山。解生提议杨登山的生力军立即绕到日军后方发动进攻。突然出现在日军后方的明军,使黑田长政大为恐慌,日军阵线动摇,以为明军大举增援,黑田长政急忙率军全部退守稷城,据城死守,闭门不出。 首先:战术上解生和杨登山采取了避实击虚的计策,在坚决挡住黑田长政猛攻的同时,以生力军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后面突然出现的包夹战法,令日军措手不及,阵线动摇;(这和适时出现在滑铁卢战场的威灵顿的英军援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其次:参战的明军一大部分参加过当年戚继光在北方的练兵,常年守备边塞,战斗力及意志力都很强;第三就是,明军在火器的编制中开始大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眼火枪,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连发火枪,这是日军装备的火绳枪所不能比的;加上明军火炮的威力,日军岂有不败之理。 此战更进一步证实了一点,面对严密布防弹药充足的明军阵地,日军很难得手,如果明军的援军能及时赶到很容易取得胜利。 战役后续:稷城和舒川阻击战的同时,另一路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麻贵手下的参将彭友德率兵包围,死伤惨重,彭友德一举攻克青山要塞。重新被朝鲜国王起用的名将李舜臣率海军在鸣梁海战中再一次击败日本海军。稷城和舒川阻击战、青山和鸣梁的胜利,使日军失去了继续北上的信心。同时邢玠率领的明军主力和麻贵会师,七万明军和权粟元帅的朝鲜军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日军连连败退,小西行长被击退到朝鲜南部井邑,加藤清正也退守庆州。麻贵不给日军喘息的机会,亲率手下明军出击,日军招架不住,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带,小西行长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长政退往梁山,岛津义弘退守泅川,建筑营垒工事,待机反扑,战争局势一时进入相持阶段。 明军主力进入朝鲜之后,邢玠就将明军分为三路,准备进攻日军盘踞的三座要塞:蔚山、粟林、泗川。提督董一元、副总兵张榜率领的中路军,再次分兵四路向朝鲜半岛南部晋州、永春、泗川、昆阳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另两路明军也是如此。这样整个明军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对据点守备的日军各个击破,而当任何一处明军进攻受阻或日军集结兵力进攻明军守备的据点,明军需要支援时,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蔚山大会战的失利就是这个因素。 集中优势兵力,稳扎稳打,猛攻日军,这本来就是李如松在第一次入朝作战中经过实战检验正确的战略,可惜可叹邢玠却弃置不用。整个战略上的失误就是造成明军在第二次援朝抗日中损失过大的主因。 邢玠也深知中日这种相持状态对明军是不利的,日军休整完毕后必将发动反攻,决不能让日军有时间休整,于是明军计划的重头戏就是夺取蔚山。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明军分兵三路:左路由杨镐、李如梅率明军1万2千人,朝鲜军4千人(此路是明军的主力,李如梅所率领的辽东铁骑,战斗力最强);中路由高策率明军1万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用打援战术,阻止小西行长部支援加藤清正。右路由麻贵、李芳春率明军1万1千人,朝鲜军3千人。左右路大军围攻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不难看出,这是个颇为周密的进攻计划。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000人(按:一说1万6千人)于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岛山据险扎营,严阵以待。 【蔚山会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万6千人朝鲜军:近1万人 主帅:杨镐(无能之将,后来指挥了导致明军丧失主动,决定大明命运的萨尔浒之战!) 副将:麻贵(副主帅)、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柳如龙(朝鲜军统帅) 日军:第1军,第3军,第5军,第6军,第9军,总共6万4千余人 主帅: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岛津义弘、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其实就是五个军团长)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九鬼四郎、饭田角等 战役结果:明军和朝鲜军连续苦战猛攻蔚山,最终失利,明军朝鲜军共计伤亡伤亡1万5千余人(明军阵亡7000余人,伤4000余人,朝鲜军伤亡4000余人);日军伤亡1万2千余人。只能说明朝和朝鲜联军惨败,日军惨胜。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被日军火枪击中阵亡) 日军阵亡将领: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 战役分析:12月23日,天刚放亮,黎明前明军由游击将军摆寨为先锋,率精锐步兵1000人首先开始进攻,参将杨登山为后援,率骑兵3000人突袭蔚山城。随后柳如龙的朝鲜军也开始进攻。城内驻守的日军是加藤清正的第2军一部,准备不足且人心惶惶,无法抵挡4000精锐明军的突袭,一线防守的日军大半被歼,残存的日军逃往第2军指挥部所在地岛山。蔚山城一失,岛山失去屏障,加藤清正命日军主力出击,摆寨兵力不足假装后退,引诱日军进入包围圈,埋伏的明军杀出,杨登山率骑兵从两侧冲出,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日军抵挡不住逃回岛山,坚守待援。明军首战告捷。 24日明军开始进攻岛山外围,游击将军茅国器率领2000河南步兵,连续攻击日军在岛山外围新筑的三条防线。加藤清正率残存的几千日军只能退到最后的防线,坚壁据守。明军继续猛攻,杨镐把裨将陈寅率领的江浙生力军调往第一线加强进攻,明军终于攻到岛山大营主栅门,陈寅率领的江浙常年驻守海防,对海防工事的构造颇有心得,江浙兵以藤牌护身,日军的火枪无法击穿,江浙兵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时,杨镐忽然命令停止进攻。这是非常令人疑惑不解之处,明军攻势的戏剧性停止,挽救了即将全军覆灭的加藤清正第2军。关于这个停顿,后人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意见。不管怎么样,作为明军统帅的杨镐难辞其就!(此战后,杨镐被万历皇帝下令撤职查办)可叹,又一次平壤大捷般的胜利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葬送了!唉! 还在第一次侵朝之战后,日军已深知明军在战场上所占据的优势,在野战能力上日军步兵远不是明军骑兵的对手,加上令日军胆寒的明军火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想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节节阻击撤退到岛山-这个最后也是最坚固的阵地,这是加藤清正无奈但也是明智之举。 杨镐指挥明军连续四天猛攻,仍旧没有攻下,加藤清正感到难以支撑,向明军乞求讲和,被杨镐拒绝。随后的战局,由于明军伤亡逐渐增多,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虽然加藤清正部也已是弹尽粮绝,濒临绝境,但在求和遭到拒绝后更顽强抗击明军。并且由于明军的分散,已无援军可调,而近五万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冲破明军和朝鲜军的拦阻赶到了蔚山附近,西生浦的1万3千多日军首先赶到,战场形势立刻发生变化,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1598年2月9日,杨镐慌忙决定撤军。明军撤退过程中组织调度完全失控,杨镐的统帅部同各军之间的联系中断,根本不能指挥部队,上上下下一片混乱。日军全面转守为攻,明军、朝鲜军一路溃败,伤亡惨重! 明朝和朝鲜联军失利的原因,归结起来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1点.明军丢掉了自己的优势-火炮,由于行军太急,道路不好走,明军在火炮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进攻,损失太大。首战后,伤亡增多,又无火炮的支援,明军已很难再发动有威胁的进攻,形成了僵持; 第2点.陈磷率领的明朝水师主力,未能赶到蔚山附近,封锁海面,切断日军的补给线,使得加藤清正始终能从海上得到充足的粮弹补充(当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就是在海面补给被切断后陷落的); 第3点.杨镐指挥能力的严重不足,刚愎自用又不听手下将领的建议,一意孤行。(郁闷!为什么此人后来又被重用,还让其指挥萨尔浒之战?) 战役后续:此战后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双方都元气大伤,半年内都无力再战。但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同时明军雄厚的补给能力开始显现出来,同时日本国家小,资源贫乏,持久战能力不足也明白的表露出来。 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8月18日在伏见城中郁郁寡欢的死去。(明军主帅杨镐曾写信给丰臣秀吉,连损带骂地:“你都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几年好活?你的儿子还不到十岁,将来靠谁呢?听说,日本各地酋长都等着钻你的空子,好来报复你。你看你不如息兵散众的好,否则,悍将拥兵在外,一旦你们国内有个风吹草动,你的手下岂能久居人下,将来又岂能居于你儿子之下?以形势、情理来说,你还是罢兵回国,与朝鲜和好吧!”)丰臣秀吉一死,大臣们决定:密不发丧,日军全部自朝鲜撤回,并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在朝各军“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兵部侍郎邢玠全权指挥的明军(杨镐下狱)在经过八个月的休整补充后,重新开始集结,准备进攻。邢玠吸取上次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水陆两军集中重兵集团对日军主要的据点分割包围,切断联系,并对日军不断施压,同时加强参战明军的火力,从国内新调入一批火炮。明军仍然是兵分四路:东路由麻贵率领明军和朝鲜军共计3万,主攻攻打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第2军;西路则由勇将刘铤率明军及朝鲜军共计2万(其中明军1万5千),进攻顺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长第1军;中路李如梅(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由董一元接替)率明军2万朝鲜军1万,进攻盘踞泗川的日本战国名将“鬼石曼子”岛津义弘的第5军;水路则有陈璘率大明水师联合李舜臣的朝鲜舰队,控制朝鲜海面。参战总兵力达到8万人(中朝联军总兵力已达11万,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略强于第一次蔚山会战,但各路明军和朝鲜军都得到加强,火力配备更充足,职责划分的更清楚。 9月下旬,陆上的三路明朝联军在麻贵、刘铤、董一元的统领下,同时向日军的三大据点蔚山、顺天、泗州发动攻势。三路的攻守过程各有不同: 蔚山前线,麻贵在猛攻一阵未得手后,和补充了大量兵员的加藤清正部展开了拉锯战,双方都很谨慎,互有胜负; 晋州和泗州一线的董一元部一开始进展还是很顺利,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明军迅速夺取了晋州,并顺势攻克泗川,岛津义弘部临海设防,背水一战,此时外海已被大明水师封锁,日军抵抗十分顽强,明军的大将军炮对日军猛烈开炮,激烈战斗中,不知何故明军大营的弹药库发生爆炸(据记载是明军一门炮炸膛引发连锁爆炸),日军乘明军混乱之际出击,明军朝鲜军大败退回到晋州,联军伤亡高达8000多人,泗川又重被日军夺回,双方也在泗州一线形成对峙(大好局面如此丧失,扼腕叹息啊!)。 泗川之战明军的失利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一路明军主要是由辽东兵组成,原先的统帅李如梅因为兄长李如松战死,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而由董一元接替他的军队,董一元虽然领军打仗也还行,但由于对李如梅的这支辽东军并不了解,兵和将相互间没有一种长期相处所形成的默契,而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打胜仗时还好说,而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董一元根本无法及时的应对,无法根据部将的不同特点去指挥他们应对危机,所以此仗的失利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必然的成分。 同样的道理,当麻贵和刘铤在战斗初期遇到了日军顽强抵抗时,由于他们指挥的人马都是自己的老班底,所以能从容应对,并最终反败为胜。 在顺天和釜山一线,刘铤面对日军第一精锐小西行长的第1军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一直相持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但后来刘铤抓住了有力战机,勇猛出击,反而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