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
接替柴荣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恭帝,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思来想去只有朝内赵匡胤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安营扎寨,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了帅府的寝帐门口。异口同声地向里面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并冲进屋里来,把一件黄袍,强行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然后大军开拔,辽军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一路畅行无阻,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门接应。
扩展资料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
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桥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