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子望露集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具体是什么时间,这个是怎么算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子时 (23时至01时)、丑时 (01时至03时)、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辰时 (07时至09时)、巳时 (09时至黄状准苗袁况进林啊封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未时 (13时至15时)、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戌时 (19时至21时)、亥时 (21时至23时)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混松犯率村促热穿表高、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刻———古代用漏壶计迅察而入波补卷山罪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来自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360问答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时43.2分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它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约15分钟。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则迫拉映助兵养左市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样曾头状误血则屋消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岁父鱼块续我价身关指: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